“留言板”中有 104 条留言

  1. 一定要坚决抵制,因为无论监管与否都会被权力所利用
    工程伦理需要监管 不仅是技术方面还有使用范围
    新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也会有新的问题,要平衡好各方的区别和利益关系

  2. 针对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以及后续出狱后进行基因治疗研究的事件
    1.我对该事件的看法:
    基因编辑是绝对不应该用于婴儿、胚胎的基因编辑,该技术一旦被允许大规模使用,有钱人将会利用该技术制造齐“完美后代”,对普通人形成技术上的压制,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基因用于疾病治疗则是完全相反,该技术对于一些罕见病症有极其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造福这类病患,减轻甚至治愈他们的病痛。因此对于技术来说,技术本身是中性,但是技术如何使用则是致关重要,在进行工程技术开发时,一定要考虑该技术的伦理问题,确保社会公正。
    2.这件事与工程伦理有什么关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违背工程伦理的典型反面案例,其核心矛盾在于: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工程伦理对 “安全、公正、尊重、责任” 的底线要求,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伦理秩序。
    工程伦理要求任何技术应用必须优先评估风险,确保对人类健康、环境无不可控伤害。而该事件完全忽视安全风险;
    工程伦理(尤其生物医学领域)要求,任何涉及人类的技术实验,必须让参与者(或监护人)在充分了解风险、收益、替代方案的前提下,自主做出选择;
    工程伦理要求技术应用需符合公共利益,避免因技术滥用导致社会分化。而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若失控,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公正问题;
    工程伦理要求从业者(如科研人员、工程师)必须坚守专业规范,主动接受伦理审查与监管,而非为个人利益突破底线。贺建奎团队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专业责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本质是 “技术冒险突破伦理边界” 的典型案例。它让我们意识到:工程伦理不是 “技术发展的阻碍”,而是 “技术安全服务于人类的保障”—— 尤其当技术触及 “人类生命本质、遗传未来” 等核心议题时,只有以伦理为锚,才能避免技术走向伤害人类的歧途。
    3.如何从工程的价值、利益与公正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从工程的价值、利益与公正三个核心维度看,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完全背离了工程活动的正向逻辑 ,它让技术突破凌驾于 “人类福祉” 之上,导致利益严重失衡,且彻底破坏了工程应有的公正底线,是工程伦理失序的典型案例。
    贺建奎事件的核心警示是:工程不是 “技术的单向突破”,而是 “价值、利益、公正的综合平衡”。任何工程活动(尤其前沿生物、基因技术),若只追求技术突破,忽视 “是否符合正向价值”“是否平衡各方利益”“是否保障公正”,终将走向 “伤害人类” 的歧途。

  3. 工程伦理强调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法律法規和社会责任,确保技术应用不损害人类健康、社会秩序和环境安全。贺XX在2018年进行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属于生殖性基因编辑。这突破了科学界的伦理底线,因为此类操作可能带来不可预见的遗传风险。而出狱后专注于罕见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如杜氏肌营养不良和莫基奥综合征。这些疾病通常由单基因缺陷引起,基因编辑可以精准矫正,提供潜在治愈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相同技术的不同应用,带来不同的效益,说明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工程师应该注重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明白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必须坚持伦理先行、法律合规和社会责任,避免有人利用技术剥削压迫弱势群体,尊重基本公正原则。

  4. 1. 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这一事件是”科技冒进”与”伦理底线”的激烈碰撞。前期(2018年)生殖系基因编辑实验严重违背科学伦理:将不成熟技术贸然用于人类生殖,既给婴儿带来不可预知风险,也扰乱了科研秩序。后期(2022年后)转向体细胞基因治疗虽符合当前科研方向,但其研究活动仍需在严格监管下审慎观察。整个案例警示我们:科技创新必须始终以伦理规范为前提。
    2. 事件与工程伦理的关系
    工程伦理强调工程师对社会、公众、环境和未来的责任。
    违背了“不伤害”原则: 工程活动的首要伦理原则是避免对公众(尤其是直接参与者)造成伤害。贺XX的实验将两个婴儿置于巨大的未知健康风险中,直接违背了这一核心原则。
    破坏了“负责任创新”原则: 负责任的创新要求对技术的社会和伦理影响进行前瞻性评估,并与公众进行对话。贺XX的行为是“先斩后奏”的突袭,逃避了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的监督,是对负责任创新精神的严重背离。
    3. 从工程的价值、利益与公正角度分析
    价值冲突: 此事件凸显了 “追求科学突破的知识价值”与“保护人类尊严、安全的生命价值” 之间的根本性冲突。贺XX可能认为自己是在追求科学前沿的巨大价值,但他的做法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健康权和人类基因池的完整性这一更基本的价值为代价的。工程伦理要求,当这些价值冲突时,必须将人的安全和尊严置于首位。
    利益冲突: 事件中交织着复杂的利益。贺XX个人可能追求的学术声誉优先权、商业利益 等,与受试婴儿的健康利益、科学界的整体声誉、公众对科技的信任等社会公共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他的选择是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这是工程伦理所谴责的。
    公正问题:该实验绕过了必要的伦理审查和监管程序,破坏了科研管理的公正性;基因编辑技术若不受控制地应用于生殖增强,未来可能导致“基因鸿沟”,即富人可以通过金钱获得“优化”的后代,加剧社会不平等;对生殖系基因的修改将传递给所有后代,这等于在未经后代同意的情况下,永久性地改变了他们的遗传基因,是对未来世代极大的不公正。

  5. 1.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新的伦理问题,一旦不能充分考虑后果就很容易出现重大问题。因此对于每一项新技术应用前,应充分考虑工程伦理问题,政府应积极跟进开展监管,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引导技术向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
    2.基因改造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会因技术滥用导致对人类进行伤害。如基因随便编辑,可能会造成基因歧视、过度改造导致血缘认亲认定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甚至对基因进行研究,针对基因缺陷研发基因针对性武器。这正是工程伦理关心关注的问题。
    3.基因改造技术能够治疗一些目前无法解决的疾病,如果能够加强监管,引导技术向好的方向出发,一定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其中的利害关系、可能引起的问题过多,必须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之前必须经过充分的风险讨论,严格审核,才能走向技术应用。

  6. 1。贺建奎事件是一个复杂的案例,涉及科学创新、伦理边界和社会责任。总体而言,我认为事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的基因编辑婴儿实验和后来的罕见病研究。
    整体上,该事件凸显了科学探索与伦理约束的关系。基因编辑有潜力革命性治疗疾病,但必须以患者安全和社会价值为先,遵循“负责任创新”原则。贺建奎的案例警示我们,任何工程或科学实践都不能脱离伦理监督。
    2。贺建奎事件与工程伦理密切相关,因为基因编辑属于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工程的范畴。工程伦理强调工程师在专业活动中的道德责任,具体关系体现在以下原则的违反与反思中:
    安全与风险责任:工程伦理要求工程师优先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贺建奎在初始实验中,未充分评估基因编辑的潜在风险,就直接应用于人类,违背了工程伦理的“预防原则”。
    知情同意与尊重人权:贺建奎的实验被指控未获得参与者的真正知情同意。
    诚信与透明度:工程师应保持诚实和透明。贺建奎被指在实验过程中隐瞒数据、绕过伦理审查,这损害了科学诚信,与工程伦理的“诚实原则”相悖。
    3。工程价值角度:工程的核心价值包括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和安全。在初始实验中,贺建奎的行为严重威胁了这些价值——基因编辑婴儿可能带来未知健康风险,违背了“不伤害”原则。然而,后期他转向罕见病治疗,则可能正向体现工程价值:罕见病患者往往缺乏治疗选项,基因治疗能直接改善生命质量,这符合工程造福社会的宗旨。但价值实现的前提是技术成熟和伦理合规,否则可能贬值。
    利益角度:工程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患者、科研机构、社会和投资者)。贺建奎的初始实验似乎追求个人利益(如名誉或突破),而非社会利益,导致利益失衡——患者承担风险,科学界声誉受损。而后期罕见病研究则更倾向于平衡利益,它服务罕见病患者,带来社会效益。
    公正角度:公正要求公平分配技术收益和风险。贺建奎的初始实验引发公正担忧,基因编辑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如果仅富人能访问,会创造“基因阶层”;同时,实验对象选择可能存在歧视。在罕见病治疗中,公正问题依然存在——罕见病药物往往昂贵,如何确保公平可及是关键。贺建奎表示技术将扩展至癌症等重大疾病,这需政策引导,避免技术垄断。工程实践应通过普惠设计(如价格管制或医保覆盖)来促进公平。

  7. 1. 如何看待这个事件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是科研伦理严重失范的典型反面案例。但是再技术层面,基因编辑治疗遗传病确有潜力,但该事件中以生殖为目的的胚胎编辑,既突破了技术安全性边界(风险不可控),又践踏了人类伦理底线(剥夺生命自然性、引发社会风险)。它警示学界:科研创新必须以伦理与法律为前提,科学家需对人类未来承担责任,任何技术探索都不能逾越伦理红线。
    2. 这个事件与工程伦理的关系
    该事件深刻体现了工程伦理中“技术应用与伦理约束的辩证关系”。工程伦理要求技术活动(如基因编辑工程)在“造福人类”的同时,遵循伦理准则(如尊重生命、公平正义、风险可控)。贺建奎的行为违背了工程伦理的核心原则:既未通过严格伦理审查保障“善的目的”,也未评估技术滥用对社会、后代的危害,暴露了工程实践中伦理监管与责任意识的缺失。
    3. 从工程价值、利益与公正角度看待事件
    (1)工程价值角度:基因编辑本可服务于“治疗遗传病、提升生命质量”的核心价值,但该事件将技术用于生殖改造,扭曲了工程价值的向善性,使技术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
    (2)利益角度:少数“技术突破”的私利(如个人名誉、短期创新标签)被置于人类长远利益(如遗传风险、社会秩序)之上,违背了工程伦理中“利益最大化需以公共福祉为前提”的原则。
    (3)公正角度:该行为未经社会共识许可,剥夺了个体“自然诞生”的权利,也可能引发基因歧视,破坏了“人人平等”的社会公正基础,违背了工程伦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8. 101陈兵:
    1. 该事件是严重突破科研伦理底线、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贺建奎团队在未充分评估风险、规避监管的情况下,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类生殖领域,既漠视了实验个体的健康安全,也对人类基因库的长远安全造成潜在威胁,是对科学伦理与生命尊严的公然践踏,理应受到学术界的谴责与法律的惩处。
    2. 工程伦理的核心是规范技术应用与人类利益、伦理秩序的关系,而该事件正是典型的工程伦理失范案例——它违背了工程伦理中“不伤害、有利、尊重、公正”的基本准则,既未通过合法合规的伦理审查,也未平衡技术应用的风险与收益,破坏了工程活动中“技术服务公共福祉、接受社会监督”的伦理秩序,凸显了工程伦理对技术应用的约束价值。
    3. 从工程价值看,该事件偏离了“技术服务人类福祉”的核心价值,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非必要的“免疫增强”,风险远大于实际收益,损害了技术应用的正向社会价值;从工程利益看,它片面追求个人学术利益,忽视了实验个体的健康利益与人类群体的公共利益,是利益失衡的体现;从工程公正看,实验的潜在风险由无辜的基因编辑婴儿承担,而收益却与他们无关,违背了工程活动中风险与利益公平分配的公正原则。

  9. 1 你如何看待这个事件?
    贺某某出于自身学术利益等考虑,枉顾公众利益、工程伦理开展基因胚胎编辑技术研究,得到了法律应用的惩罚。在刑满释放后,将技术用于基因治疗,能够在伦理范围内用技术造福人类。

    2 这个事件与工程伦理有什么关系?
    体现工程技术的价值往往不止于正面价值,在不恰当的应用等情况下,也会产生负面价值。要注意技术的可及性,而且有时“过犹不及”。

    3 如何从工程的价值、利益与公正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基因技术的价值既有正面的例如基因治疗,也有负面的胚胎编辑。
    其之所以负面,在于对于除其本人短期获利外,对于人类群体的基因安全的严重威胁,因此存在伦理公平问题。

  10. 一定要坚决抵制,因为无论监管与否都会被权力所利用
    工程伦理需要监管 不仅是技术方面还有使用范围
    新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也会有新的问题,要平衡好各方的区别和利益关系

发表回复 (留言)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