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自洽,指的一个理论在语言本身的陈述上是不矛盾的,人们通过仔细分析涉及的方方面面没有发现任何的矛盾,达到了自我的完备,这是一种客观的正确。而自洽逻辑,是无论自我的言行是否自洽,人们的意识中有使得自己言行得到自洽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很明显。这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仅仅是主观上的正确。为什么要来讨论自洽逻辑,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现象中涉及到这个东西,有时候会让人疑惑。
井底之蛙,在客观上受限于空间环境,它所能看到的世界,就那么大一点,它见过苍蝇蚊子,然而却没有见过狮子老虎;它见过下雨和昼夜轮替,却没有见过山川、森林。然而井底蛙有着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朋友圈和喜怒哀乐。突然有一天,一只乌鸦飞到井边,看到了仰望天空的青蛙,两个动物搭讪聊了起来。乌鸦给他讲起了外面的世界,然而青蛙因为想象不出乌鸦说的那些东西,渐渐怀疑乌鸦的说辞。当青蛙质疑乌鸦时,乌鸦很不屑地说青蛙孤陋寡闻。青蛙哪能受得了被贬低呢?暴跳如雷,于是骂走了乌鸦,并从此坚信乌鸦所说的都是假的,甚至觉得乌鸦都是假的,世界上根本都没有啥乌鸦。青蛙觉得自己的世界就是宇宙的全部,哪有什么狮子、老虎、山川、森林——于是它永远活在自己的“宇宙”中了。
那么青蛙到底对不对?如果它永远呆在井底不要出来,就没有什么不对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绝大多数的青蛙选择永不出来——别说出来可行不不可行,而是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出来。回到自洽逻辑上来,青蛙有他的自洽逻辑,因为它在自己的环境,可提供它任何之所需,这有啥不对呢?之所以说它不对,是因为评价者的观察角度不同。这告诉我们不要去和与自己低认知差异的人去争辩或者做朋友,否则结果都是互相否定。
低认知差异的人表现出的自洽逻辑,就是逻辑闭环。体现为听不进去他人的意见和教育,并且对自己的存在的问题强行狡辩,不论如何,总有自己的理由,自己总是处于“正确”状态。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群,他们永远秉承自己的理念,偏执而敏感。这样的人是不可说服的,只能靠现实去鞭挞,靠教训去冲击。
如果自洽逻辑的作用方向不是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找理由去辩护,而是首先承认自己的不完备,进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那么就会表现出谦虚、谨慎、纳言、善学,懂得从自我否定实现自我更新。这些品质正好符合一个人从无知到博学、从愚昧到聪慧,从摇摆到笃定的发展历程。所以如果自洽逻辑的作用方向正确,那么结果也会是好的。
人的一生就短短几十年,有的人老了,还像个孩子一样爱赌气,爱找事,没有自己的人生重心,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面。在临了时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想不出有什么建树,想不出有值得流于后世的东西,如果还有自知之明,当然也是抱憾而去。一句话:没活明白!为什么没活明白呢?这些人往往在感情、事业、生活中,秉承了那种以维护自己行为和想法为目标的自洽逻辑,构建了让自己永远正确的逻辑闭环圈子。正因为如此,他们永远也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务实,所以结果是一生无事所成。一个没有建树的人自然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人的尊重,同样也得不到生活的重大好处和内心的极大安宁。
综上,从根本看,我所认知的自洽逻辑是人们与现实世界相处的方法论和哲学观。方法论是指一种首先否定自己的认知策略,而不是首先肯定自己的认知策略;哲学观是应用自洽逻辑实现逻辑自洽,也就是我们的言行表现出所维护的,所支持的,在客观上正好导致我们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