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尽量做到了让人们能衣食无忧,感谢党,也感谢这个时代!当前,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变幻莫测。历史的车轮在迷雾中滚滚向前行驶,我们青年人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又当如何,这还有相当的变数。在享受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焦虑。
焦虑1: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依赖集体主义精神,我们党才能和人民一起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建立新中国,也才有了我们国家今天的国际地位和我们幸福的生活。然而,个人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正在侵蚀着年轻一代人。
学院将一个大三的班级分给我,让我做班主任,后来也进了班级群,我提前和班长联系,征求大家意见,约好了开班会的时间(没有任何人说因故不能参加)。在临开班会之前,有学生请假说生病了,不能来,有学生说有课不能来,有学生说有训练不能来…各种理由。我看大家对于开班会好像有意见,我很生气——这可是事先征求大家意见定好的班会啊。于是在群里告诉大家,大家如果有其他安排,班会可以不参加。最终全班26个学生来了6人,但班会照开。在班会上,我给同学们讲述了我的中学、大学经历,以及工作、专业选择的方方面面,我相信这是大家愿意听到的,因为这是大家比较好奇和关心的事。后来班长也很沮丧,当场说要求辞职,说自己的班级不好带,他也不是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谁干活多大家就默认谁是“班长”。现在因为是书院制,我只能算是“教学班”班主任,而所谓教学班,就是仅仅在一起上课的班级。所以我这个班主任,可有可无!(大致这个意思)。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种的。但是对班级的认同感,对集体的认同感已经非常弱。大家只关心自己,而集体的事,看心情吧。个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还体现在对课堂的态度上:研究生、本科生上课迟到是常事,尤其是大课,缺席逃课也是常事,老师有要求,上课也强调,可是收效甚微。他们不在乎自己考多少分(但不能不及格)所以也不在乎缺一两次课。班级是一种集体、课堂也是一种集体,显然很多学生没有把集体的基本规则作为一个重要的事,大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情绪状态。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漠视集体规则,表现就是直接的自我中心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自私。有人把自己的自我封闭和缺陷当成一种“个性化”,显然这是扭曲了的价值观!
焦虑2:奉献与付出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奉献是我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服务,就意味着奉献。“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作为老师,要讲奉献。体现在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讲台,热爱学生,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自己的天然职责,不以功利回报为目标。大学老师不仅要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年一代,为国家和名族的发展培养栋梁人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当代大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导师指导下精进业务,提高认知,磨炼意志,敢拼有为,建立国家和名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成为国家有用人才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当前有一些现象也是令人堪忧,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任重道远。记得我小时候,家庭不富裕,父母那一代人从来都是节俭,劳动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对于每个在田里干活的孩子来说,我们是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就是要为了我们有出息。怎么教育的呢?讲故事、摆事实、讲道理、亲身示范、骂、打、逼,可以说是“有强度”的教育方式。现在想起来,要使得一个人内心强大、能抗压,这样“全方位”的教育可以说还是有效的。反观现在,独苗苗,心肝宝贝儿,说不得、碰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受不得委屈、甚至被家长剥夺了洗碗、扫地、叠被子的机会、不会做饭洗衣,基本都是当祖宗供着。在外面更是受不得苦,吃不了亏,但凡孩子被人欺负了,被人说了,那家长都必须讨个说法,老师再也不敢施加“有强度”的教育。温室花朵,看起来娇艳,却没有生命力。一旦被放归山野,就会衰败掉,而社会就是山野!目前的大学生,依然在温室里,充足的阳光、雨露仍然滋养着他们,全然不知,社会的皮鞭已经在耳旁piapia想起。这些花朵们习惯了被营养供给,吃不得亏、也吃不得苦,有时候和老师擦肩而过也装着没看见,可不要指望他主动帮老师擦擦黑板啥的。
很多学生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认同叫老师为“老板”。而很多社会人士也认同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但我有不同看法。试问你在合作里是甲方还是乙方呢?你与导师合作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是你给了老师饭碗,还是老师依靠你吃饭了?是不是老师一给你安排任务,就意味着你就开始给老师创造价值了?在这里我不能说所有老师都是合格的,但是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懂得奉献的。将一个研究生招进来,培养出水平和能力,那得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们还要给学生发补助,搞活动,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开销。要用take 和 give来衡量,正常情况下take<<give(当然也有少数导师让学生当劳力做与课题无关的杂事,且不考虑绩效,这是不正常的)。本人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大学老师不应通过科研发财,要发财,走成果转化的路子或者下海经商去,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是犯法的事情。总之,学生要和老师谈“合作”关系,这就是荒诞的,完全是一种计较得失的功利思想在作祟。一旦有这样的思想,学生就不会去领会老师的苦心,而总是在想自己如何逃避老师而“止损”。如果老师看出来你的小心思,那就由着你吧,既然你不愿听老师的,老师也没有必要对你花太多精力,要不更寒心。
因此,学生应该把导师作为自己的长辈,学会受教和替老师分忧。在学业上,刻苦努力、发挥优势,做出成果,武装自身。在付出与获得方面,不要太计较得失,讲求奉献、增质重效。对于对导师有意见或者分歧的情况,要主动和老师沟通,在平和气氛下解决问题。这样做,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